春风轻拂,暖意融融。在第11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第九届全国建材行业十大女杰评选结果正式揭晓!
全国建材行业十大女杰评选活动始于2009年,由《中国建材》杂志从全国建材行业女性企业管理者、协会组织工作人员、科技人员、一线工匠中遴选产生,每两年一次,旨在展现行业杰出女性风采,树立行业先进榜样典范。
丁梧秀 匠心铸“材”融合创新攀高峰
丁梧秀一直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同时在绿色土木建材研发、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等方面成就斐然,是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
强化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高质量。她主持的《地方高校产科教融合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荣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2024年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主持撰写的示范案例《传承建材基因 服务产业发展 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被推荐参评教育部优秀案例。
聚焦重点任务,提高办学治校软实力。她指导年轻博士及学术带头人开展高水平项目申报工作,2024年获批国家级项目11项,创历史新高;学校科研经费亦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2024年获批河南省绿色建筑材料制造与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实现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深化交流合作,社会服务能力拓展增强。她积极推动学校开展对外交流,开创学校与东盟国家和中欧国家合作新纪元。对接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强化产科教深度融合,校企共建研发中心64家,共建现代产业学院12个,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于海燕 传承发展 非遗文化焕新彩

于海燕深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先后主持并参与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金隅金台·共享际、金隅龙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多个城市更新项目,为首都的文化繁荣与空间重塑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城市更新的灵魂。于海燕亲自挂帅,重启官式琉璃烧制技艺,通过梳理传承人谱系、搭建传承团队、设立工作室等一系列举措,完美复原了古法琉璃烧制技艺,搭建起一支可持续的传承梯队,结束了技艺失传的危机。她积极推动以“园区+非遗+文创”创新模式,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千年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让千年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她还首倡“非遗联合办学”,将非遗融入现代教育体系,还促进了非遗文化的国际交流,更为服务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琉璃文创园先后荣获“门头沟区优秀非遗实践基地”“2024—2028年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面对传统技艺带来的环保挑战,于海燕积极探索绿色生产方式,牵头实施建筑琉璃古法烧造“零碳工厂”项目,通过拓展绿化、调整燃料、铺设光伏、建设捕集线等措施,开创了建筑琉璃中低排放工厂的净零碳排放的先河,实现了园区碳中和目标,为非遗绿色转型树立了行业标杆。

王健长期从事玻璃技术研究、工程管理等工作,是玻璃工程科技领域的杰出代表。
王健开创性地提出“分层创新架构”,将专业创新与行业创新协同规划,有效解决了短期计划与中长期计划,专业创新与院总体课题之间的矛盾。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薄型中空玻璃及节能外窗系统开发与应用》,中置薄玻璃0.8mm顺利完成加工。她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行业热点难点为己任,聚焦产业数智化转型、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等新需求,确立了创新战略布局。
近年来,王健带领秦皇岛院确定了以科技开发为引领,实现工程技术服务、新技术应用与推广、智能装备制造三个方向齐抓并进的“1+3”战略,实现了秦皇岛院稳步健康的发展,连续五年营收利润双增长。此外,她积极响应中国建材集团“海外十年再造”的国际化目标,带领秦皇岛院经营团队把中国“洛阳浮法”工艺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促进了当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她还是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主要负责人,全国建筑用玻璃标准委员会会长。先后主持完成工程设计30余项,参与国内外工程设计与总承包项目5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设计金奖等省部级以上荣誉20余项。
石丽芬 潜心攻关 铸就玻璃强国梦

石丽芬长期致力于玻璃新材料研发,攻关成果为提升我国在战略新材料领域的话语权作出重要贡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十三五”“十四五”科技计划、国家“973”计划,2025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
在新型显示领域,她作为团队骨干参与攻克低硼铝硅酸盐玻璃组分设计与浮法工艺适配难题,创新研发出再热收缩率<10ppm的OLED玻璃基板配方体系,与“贵金属流道超薄浮法”专有工艺技术共同构建OLED玻璃技术集群。该成果成功应用于国内首条8.6代OLED玻璃基板浮法产线,突破了国外对OLED上游核心材料的长期垄断。
在功能玻璃领域,她作为团队骨干参与MEMS半导体封接玻璃粉的研究开发,创造性提出玻璃网络结构梯度调控策略,开发出封接温度≤450℃、热膨胀系数≤90×10-7/℃的低温封接玻璃体系。该材料突破传统性制约,实现性能参数国际领先,使MEMS器件封装成本降低80%,成功应用于半导体芯片、传感器封装等战略领域,保障产业链安全。
在特种功能玻璃领域,她作为技术负责人与团队共同开发出适用于浮法生产的高硼硅玻璃料方,与“全氧燃烧+电助熔+铂金流道”共同构建集成技术体系,攻克高硼硅玻璃浮法成形技术瓶颈,实现热膨胀系数3.3×10-6/℃的高性能防火玻璃量产,已应用于雄安高铁站、深圳机场等民众聚集场所。

刘锦帆始终扎根风电新能源行业,从一名普通操作工逐步成长为技术员、质量主管、开发改进工程师、型号团队负责人、生产制造部主任工程师。作为共产党员,她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爱岗敬业,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团队屡获佳绩。
在技术攻关方面,刘锦帆勇担重任,主持参与了公司多个重点型号产品的试制工作。特别是在Sinoma40.2、37.5、DF93、59.6、64等型号试制过程中,她连续多日坚守生产一线,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在SI59.6B型号研发中,她带领团队突破技术瓶颈,成功将灌注树脂及粘接胶单支用量显著降低,年度节省成本超百万元。在班组管理方面,刘锦帆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面对Sinoma64型号班组人员能力不足的困境,她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攻克了“一铺二”工艺难题,确保了生产交付,为公司赢得了客户“SI64型号快速实现产能和交付标杆”的殊荣。
刘锦帆是“全国劳动模范”“甘肃省优秀党员”,2023年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以她为引领创建的“刘锦帆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刘锦帆党建工作室”,秉承“弘扬精神、专业引领、技术攻关”的宗旨,以“攻坚克难、传帮带”为目标,致力于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设立研发项目21项,申请专利16件,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许越自1993年投身装备管理与智能化、信息化领域,始终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
她先后主持和参与了水泥行业首个智能工厂、袋装水泥自动装车、智能质量控制系统、首个露天矿山无人驾驶运输系统、设备智能运维、工业互联网、水泥行业AI大模型等项目研发,其中智能质量控制系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建材行业覆盖率超60%;牵头自主研发实施白马山智慧工厂项目,创新研发国产化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从矿山开采到产品发运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98%;在水泥行业首创共性故障治理,海螺水泥机电故障率自2020年起实现五连降,每年降幅超过20%。
对内推动数智化转型,赋能海螺集团100余家公司增效降耗,年节约成本超2亿元;对外加快跨行业赋能,形成一系列解决方案,在有色、钢铁、化工、炭素、粮食等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为传统流程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树立标杆示范。
2024年,在许越的带领下,海螺启动行业首个水泥AI大模型项目,构建“1+6”智能体系,利用视觉、预测、NLP三种模型能力,打造了烧成全局寻优、熟料强度预测、安全管控、皮带机无人巡检、水泥装备与财务智能客服等六大应用场景,实现水泥生产过程实时优化、水泥品质、装备管理、安全管理、人力效能大幅提升,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阶段迈进。
李伶 科技报国 攻克先进陶瓷“卡脖子”难题

李伶长期从事先进陶瓷技术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生物陶瓷等。她孜孜以求,刻苦钻研,不断攻克先进陶瓷“卡脖子”难题。
她是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先进陶瓷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全国工业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94)委员。
她曾带领团队攻克了以氧化铝、氧化锆等为代表的氧化物陶瓷体系料浆及以氮化硅为代表的深色陶瓷体系料浆的制备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大幅面 LCD树脂3D打印机,实现了个性化口腔牙模和医疗导板产品的快速无模成型,“DLP陶瓷3D打印机项目”顺利实现成果转化。近两年,李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工局军品配套、科工局规划、装备预研共性技术、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申请专利96项,发表论文20余篇。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9项,8项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曾获省部级奖励12项。面向国家军工领域的重大需求和前沿发展,为航空航天解决了多项卡脖子技术,提供了关键产品,使公司在耐高温陶瓷领域的科研水平、产业化水平均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承担国家“卡脖子”专项项目,2023年带领团队研制的陶瓷弹簧填补国内空白,入选央视《栋梁之材》纪录片,该项技术的突破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有能力生产陶瓷弹簧的国家。
何继秀 凝聚合力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何继秀扎根纪检岗位,以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强有力的监督执纪能力,为公司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助力公司业务不断向好发展。
“纪检工作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纪检的工作要确保经手的每一件事都经得起检验。”这是她经常说的两句话,也是她的工作作风。
何继秀始终坚持挂图作战,注重工作落实,仔细分析研判,力求实事求是,还原真相;注重团队建设,关心每一位同事的成长带领出一支团结协作、积极向上、业务精湛的纪律部队。
聚焦政治监督的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她推动公司2024年经营目标任务超额完成。推进历史顽疾资产处置业务监督重点,细化政治监督清单,对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煤炭采购、境外企业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确保监督工作有的放矢。
何继秀主动担负央企干部脱贫帮扶职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助力石台县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组织石台县政府分管领导、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以及集团挂职干部赴湖北省英山县学习农业企业联农带农机制、农产品销售、康养农旅结合模式。这种市场对接为石台县农旅发展路径探索提供经验,也为农产品找到了销售渠道。

宣维栋1990年进入常州天马集团(原建材二五三厂),35年来,“择一事,终一生”,全心投入玻纤及复合材料行业,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潜心钻研,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创造力,推动企业不断突破传统产业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公司首席质量官、市长质量奖获得者,宣维栋追求卓越绩效,形成全员全过程质量文化。公司获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
作为公司总工程师,她建成三大省级研发平台,承担国家先进制造业专项、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等1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并以项目为依托,促进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行业的产业链自动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作为五大国标委委员,她制修订国行标48项、团标9项、国际标准2项;审查国行标200余项,配合国标委参加ISO/TC61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议,提出国际标准新提案;协同ISO国际标准的调研、验证及对比。
作为行业评审专家,她评审行业准入政策,规范和引领行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
作为江苏省产业教授,她协同高校确定科研工作和社会实践计划;举办专题及学术报告;提供课题实践和科研条件并指导研发和论文,构建产学研平台,在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通道的同时,为企业和行业提供专业人才。

酒新英在涂料技术领域深耕30余载。自1998年起全面负责新疆屯河涂料有限公司乳胶漆系列产品的研发、新技术应用和质量控制工作,并主导企业市场调研、项目论证、联营、立项、设备安装和产品生产等工作。在她的带领下,公司成为新疆首家乳胶漆生产企业。
多年来,她带领团队与天津灯塔涂料技术中心、浙江工业大学等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出上千个适应新疆气候特点的内、外墙水性功能环保涂料花色品种。在新产品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果,6项新产品、新技术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项荣誉,多项涂料产品填补自治区空白,其中带领团队研发的“无机硅酸盐涂料”在2023年被评为自治区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并成功入围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企业也先后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自治区绿色工厂示范企业和新型墙体材料认定。
她带领的创新平台荣获涂料行业唯一的自治区博士后工作站和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推动新疆涂料行业向绿色、节能、清洁生产方向发展。
工作中,酒新英见工作就上,遇荣誉就让,一心扑在工作中,为企业育人,为年轻人铺路,多年来她为公司培养了一支专业能力强、能吃苦、团结协作的技术团队,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